肝豆状核变性:一种可治疗、可管理的罕见遗传病
中国罕见病联盟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简称WD)是一种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体内过量的铜无法排出,逐渐沉积在肝脏和大脑。如果不加以控制,患者可能面临肝衰竭、神经损伤甚至生命危险。
罕见病联盟近期邀请儿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专家,就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治疗及长期管理进行了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强调:肝豆状核变性并非不可战胜的疾病。只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患者可以获得与普通人接近的寿命和生活质量。
儿童管理:依从性与营养的双重挑战
不少肝豆状核变性患儿是在无症状时就被确诊,这本是阻止疾病进展的最佳时机。但治疗是一场持久战:低铜饮食需要长期坚持,每天还要多次服药。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依从性下降,给家庭管理带来极大挑战。饮食控制也必须把握分寸,过度限制会导致营养不良,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
药物治疗同样考验家庭的耐心。锌剂在儿科患者中常用,但单独应用常常难以阻止疾病进展。青霉胺是最早的铜螯合剂,与其他药物联用时需要注意服药间隔,部分患儿可能无法耐受导致出现不良反应,不耐受患者可使用最新上市的曲恩汀剂型,曲恩汀因其良好的安全性及耐受性,受到国内外指南的推荐使用,该药在国内上市,给儿童患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案,规律、长期、适量用药始终是关键。
专家观点 | 邱正庆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儿科)
“严格的饮食管理、科学的药物组合(青霉胺、曲恩汀、锌剂)、规范的指标监测,以及家长与医生协作、信任,均是实现‘正常生活质量’的关键。”
肝型:最早的警报
在临床上,肝豆状核变性往往是因为肝脏损害被发现。儿童三四岁时就可能出现转氨酶升高或肝脏轻度肿大,但因缺乏特异性,常被误认为是“普通肝炎”。一些患者直到出现黄疸、腹水甚至肝硬化时,才被确诊为肝豆状核变性。
治疗的关键是尽早介入。青霉胺长期以来是一线药物,能有效结合体内的铜并随尿液排出。但它可能引起过敏、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甚至在部分患者中导致神经症状加重。因此,如何帮助患者坚持治疗,是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专家观点 | 范建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针对儿童及青少年出现肝脏损伤,应当常规筛查肝豆状核变性,实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神经损害:病情进展的另一面
神经损害:病情进展的另一面如果在肝型阶段没有得到控制,随着铜逐渐沉积到大脑,患者可能出现震颤、步态僵硬、言语不清、情绪低落,甚至被误诊为帕金森病或抑郁症。影像学检查和基因检测,是识别这类患者的关键。
在神经型患者中,青霉胺治疗有时会出现“矛盾性神经症状恶化”,导致症状加重。因此临床更强调低剂量起步,或在必要时选择耐受性更好的药物。国外研究和经验显示,曲恩汀在神经型患者中神经症状恶化风险更低,未来随着更多治疗手段进入中国,国内患者也将逐步受益。
专家观点 | 吴志英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医学遗传科)
“已有神经型症状的患者在持续、长期、规范的随访与用药后,症状可明显改善或趋于稳定,大部分患者能够重返工作岗位,重拾正常生活。”
结语
肝豆状核变性虽然罕见,但并非绝症。它的病程往往始于儿童、青少年阶段的肝脏损伤,如果能够被及时识别并干预,大多数患者都可以避免神经系统的累及。
三位专家共同强调:早发现、早治疗、坚持治疗、终身随访,是患者重获健康生活的关键。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新药物的引入,包括曲恩汀在内的更多治疗手段将为患者带来希望。未来,无论是儿童或者成人患者,都有机会在科学管理下与普通人一样享受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