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建科初探
罕见病联盟
北京协和医院成立罕见病医学科是罕见病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罕见病医学科的建立将进一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突出影响力和“诊-疗-研”领先优势,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更好地造福罕见病患者和助力罕见病专科人才培养,推进中国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本文对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建科的工作基础、意义及学科发展规划进行初步探讨。
罕见病是单病种患病率极低的一组疾病统称,患病率为1~5/万,病种繁多[1]。世界各国根据经济状况对罕见病进行定义,中国人口基数大,疾病负担重。按照《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2],中国将罕见病定义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1/万、患病率小于1/万、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在中国,罕见病患者估计有2000万以上[3]。诊断难、治疗难、同质性差异是全世界罕见病的三大难题[4]。中国罕见病诊疗存在误诊漏诊率高、诊疗能力弱、缺乏特效药物等问题。根据《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2020—2021年数据[5-8],中国罕见病平均确诊需要4.26年,误诊率高达42%;32.1%的医生从未诊断过罕见病,异地确诊、异地就医问题突出,患者确诊距离长达1577 km,随诊距离达423 km;在药品方面存在特效药物短缺、药物可及性差的问题。因此,罕见病诊疗保障具有重要的社会、科学及战略意义。
1 北京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工作基础
北京协和医院与罕见病的故事源远流长,例如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骞教授与席汉综合征的故事。近年来,国家对罕见病高度重视,在协和罕见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专家的积极推动下,成立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颁布罕见病目录、建立国家首批疑难重症及罕见病全国重点实验室等[9]。协和罕见病MDT专家团队领衔“十三五”“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建立罕见病三大国家级数据平台、牵头组建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牵头编写并发布罕见病诊疗指南、筹建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探索并推动罕见病特购药和同情用药新机制、建立完善罕见病MDT一站式诊疗模式[10],并在2023年申报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同年,中华医学会新成立罕见病医学分会,北京协和医院任主委单位,这一切为协和罕见病医学科的成立奠定了扎实基础。
2 罕见病医学科建科意义
为进一步发挥北京协和医院在罕见病领域的突出影响力和“诊-疗-研”领先优势,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为更好地造福罕见病患者,助力罕见病专科人才培养,为推进中国罕见病防治事业发展,顺应学科发展趋势,2023年4月3日北京协和医院在国内首创成立罕见病医学科。2024年国际罕见病日(2月29日),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病房正式启用(图1),这也是国内首个整建制罕见病专科病房,两位患者率先入住接受综合治疗。作为中国罕见病学科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是协和罕见病专家们共同努力和奋斗的结果。
罕见病医学科的建立将引领医学发展,具有时代意义:①罕见病医学科可为需要MDT协作的罕见病和未诊断疾病患者提供解决方案。这些在不同科室之间辗转就医的患者,可以在罕见病医学科的帮助下得到长期的医疗照护。而罕见病医学科的系统管理,也能加速罕见病诊治过程,实现罕见病诊疗模式的创新。②罕见病医学科可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协和是造就医学大师的摇篮,有责任培养未来的医学科学家。罕见病诊疗必须是在具备“三基三严”扎实医学基础之上的能力提升,体现了协和人才的临床思维和综合能力。③罕见病研究有助于复杂常见病的精准治疗。罕见病和未诊断疾病往往是临床实践的难点,关于罕见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可揭示常见复杂疾病发病的关键分子通路和治疗靶点,促进精准医疗,推动分子精准诊断,从最难点攻克疾病。因此,对于罕见病研究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罕见疾病,而是能够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常见病和复杂疾病,推动医学研究的进步,惠及人类健康。④从发展和辩证角度看待罕见病。中国人口基数大,罕见病患者数量并不少,所以说罕见病在中国不一定“罕见”;而现在的“罕见”,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将来也不一定罕见。⑤关社注罕见病的会意义。罕见病学科发展体现了国家对弱势人群的关注,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作为国内顶尖综合医院,协和成立罕见病医学科体现了协和担当,也是罕见病协和模式、中国模式的重要部分[3]。

图 1 北京协和医院罕见病医学科揭牌仪式
Fig.1 The opening ceremony of the Department of Rare Diseases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3 罕见病医学科的学科发展规划
国外尚未有罕见病医学科的先例,但部分国家成立了罕见病医学中心。不同的罕见病医学中心具有各自特点和主要关注点,对于国内罕见病医学科的学科定位发展具有借鉴意义。例如牛津大学和克利夫兰医院建立的牛津-哈灵顿罕见病中心,联合基础研究、临床洞见及药物研发三大基石,拥有超过250名科学家,对超过300种罕见病进行研究。宾夕法尼亚大学Perelman医学院罕见病中心主要聚焦儿童癫痫、溶酶体疾病、运动神经元疾病和肝代谢疾病四大领域,与罕见病患者组织合作,搭建罕见病生态系统,不仅支持药物研发,还为患者提供更定制化的照护、管理及支持。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建立的未诊断疾病中心,其重点是罕见病诊断,通过多组学分析为多次转诊、无法诊断的患者确诊,该中心下的斯坦福大学更是专注于罕见病教学,设置了独有的“基因组医学及罕见病”内科住院医项目。
协和罕见病医学科将建设成集医疗、教学、科研和疾病管理为一体,以患者为中心、多学科多专业融合的国内顶尖及国际一流学科,将在罕见病诊断、为未诊断疾病患者实现诊断、发现新疾病、推动医学进步、罕见病全链条综合诊疗模式、罕见病学科人才培养、罕见病发病机制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做出贡献。协和罕见病医学科是国家罕见病医学中心的具体承载方式之一,目标是“小精尖”,主要诊治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罕见病及未诊断疾病患者。协和罕见病医学科构建门诊、病房、遗传和科研四大平台,并在四大平台基础上,按照人才梯队分层次进行罕见病学科青年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推动罕见病医学科高质量发展,具体举措如下。
3.1 提升临床诊疗质量
罕见病医学科将进一步发挥MDT诊疗模式的优势,发展壮大MDT诊疗团队。优先发展前期已经具有优势的亚专业。建立罕见病规范化诊疗体系,完善罕见病及未诊断疾病队列和随访体系。建立多模态临床研究资料库,为罕见病患者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罕见病专家团队基础上成立科室医疗委员会,保障医疗安全与质量。在提升医疗质量时需重视制度性改进,提高医疗满意度。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医院政策,积极开展罕见病相关临床研究,推动研究型病房建设,积极开展新项目和新技术。
3.2 建立遗传分析平台
罕见病医学科将积极推进建立遗传分析平台,包括实验平台、数据平台、遗传咨询平台和科研教学平台四大部分。整合样本管理、测序技术、生信分析、遗传学家、临床医师和遗传咨询等团队人员组织架构,构建罕见病遗传分析平台。
3.3 加强临床基础研究
响应医院号召,积极引进专科学科研究员,开展高质量高水平临床研究。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合作,争取人才和资金全方位扶持,使临床医师与基础科学家紧密结合,以患者临床表型为基础,结合基因、代谢、组学、细胞系和动物实验等基础研究,为患者实现诊断,并深入研究罕见病发病机制。
3.4 落实罕见病质控任务
作为国家罕见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牵头单位,协和罕见病医学科将积极推动建设国家罕见病质控信息系统,以促进罕见病医疗质量安全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分析。积极落实罕见病质控四大重点任务,包括罕见病质控的组织建设,质控指标体系建设,罕见病医疗质量的监测、调研和分析,以及罕见病相关培训、宣传和持续改进。
3.5 打造优质特色教学
罕见病医学科将建立优质的、独有的罕见病教学体系,建设罕见病师资队伍,针对医学生和医生开展进阶式人才分层培养,在门诊、病房、遗传和科研平台开展不同维度和场景的教学内容。制定特色的临床博士后和罕见病专科培训医师培训项目,并搭建罕见病继续教育平台,开展具有协和特色的罕见病继续教育培训项目。
3.6 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罕见病医学科将建成罕见病高质量临床医学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中国罕见病领域领军人才的摇篮。在“三基三严”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拥有先进技术、临床功底深厚、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国际交流能力的罕见病医学精英人才、罕见病高质量临床研究人才和临床遗传分析咨询人才。支持年轻医师制订职业规划,并督促目标管理。
4 展望
协和罕见病医学科是一个全新的科室,如何在罕见病医学科的平台上继续发挥罕见病MDT的作用,如何平衡罕见病医学科与其他专科的合作共赢关系,如何吸纳罕见病医学科人才及人才未来的职业规划,如何加强与遗传和基础研究的紧密合作,如何辐射全国、带领全国罕见病学科的同质化发展等,这些都是罕见病医学科未来面临的挑战,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罕见病医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全院医护研管的共同支持。展望未来,罕见病医学科将继续勇于探索创新,持续攻坚克难,注重培养人才,为更多的罕见病和未诊断疾病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照护。
作者贡献:沈敏负责文章撰写;张抒扬负责文章审核。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
[1]Haendel M, Vasilevsky N, Unni D. How many rare diseases are there?[J].Nat Rev Drug Discov, 2020, 19(6): 77-78.
[2]全国罕见病学术团体主委联席会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 [R]. 上海:中国罕见病/孤儿药定义第三次多学科专家研讨会,2021.
[3]Guo J, Liu P, Chen L,et al.National Rare Diseases Registry System (NRDRS): China′s first nation-wide rare diseases demographic analyses[J].Orphanet J Rare Dis, 2021, 16(1): 515.
[4]Tambuyzer E, Vandendriessche B, Austin CP. Therapies for rare diseases: therapeutic modalitie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 ahead[J].Nat Rev Drug Discov, 2020, 19(6):93-111.
[5]中国罕见病联盟.中国罕见病综合社会调查2022 [R]. 北京:中国罕见病大会,2022.
[6]Zhang H, Xiao Y, Zhao X,et al.Physicians′ knowledge on specific rare diseases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China[J].Orphanet J Rare Dis, 2022, 17(1):120.
[7]Qiao L, Liu X, Shang J,et al.Evaluating the national system for rare diseases in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drug access: progress and challenges[J].Orphanet J Rare Dis, 2022, 17(1):352.
[8]Yan X, He S, Dong D. Determining how far an adult rare disease patient needs to travel for a definitive diagnosis: a cross-sectional examination of the 2018 national rare disease survey in China[J].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2020, 17(5):1757.
[9]朱以诚, 张抒扬. 我国罕见病诊疗和研究平台建立现状和回顾[J]. 罕见病研究, 2022, 1(2): 93-96.
[10]Xie J, Jin Y, Shen M, et al. A patient-centric, coordinated care model for rare diseases: the multidisciplinary consultation program at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Hospital [J]. NEJM Catal Innov Care Deliv, 2023. doi:10.1056/CAT.23.097.